联系我们
  • 邮编:230088
  • 电话:13365600702
  •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800号合肥创新产业园D9栋408室

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平台安全性解析:数据加密与设备防护措施
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155 发表时间:2025-11-03 10:12:22

一、安全关键要求:运营平台的风险情况和保护目标

“用户端连接”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平台(APP / 小程序)- 云端平台- 充电桩设备“三个阶段,安全风险集中在三个方面:①数据泄露风险(客户隐私数据、支付交易数据被盗);②设备操作风险(充电桩被非法篡改参数,充电事故是由远程恶意控制引起的);③通信中断风险(数据传输被拦截、影响,影响充电服务的可持续性)。

其保护目标需要适应不同的操作场景:公共充电站需要抵御外部恶意攻击(如黑客试图破解设备),社区充电桩需要保护用户的私有域数据(如业主身份和充电记录),商业站需要确保交易资金的安全(如充电成本清算数据),从而实现“数据不泄露、设备不受侵犯、服务不中断”的基本安全要求。


二、数据加密措施:全链路保护数据安全,适应多场景数据流

数据加密需要覆盖“用户端”- 云端- 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(隐私数据、交易数据和设备数据),设备端的全传输链接设计了多样化的加密方案,以防止“一刀切”造成的安全冗余或保护不足:


1. 加密用户隐私数据:合规存储和传输,保护个人信息

使用者信息(手机号码,身份证号码 VIN 代码、充电地址)应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要求,核心加密措施包括:

储存加密:选择“脱敏储存”加密存储“组合-客户手机号码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,首先进行脱敏处理(例如,手机号码显示为 138****5678) AES-256 云数据库中存储的对称加密算法(密钥由平台安全管理系统统一控制,定期交替);非敏感数据(如充电偏好设置)可以采用轻量级加密(例如) DES 算法),平衡安全性和存储效率。

传输加密:用户使用APP / 当小程序启动充电请求并查看记录时,选择数据传输 SSL/TLS 1.3 协议(禁止使用低版本 TLS 1.0/1.1,防止漏洞风险),并在网络层添加“动态令牌”(每次) 30 每秒更新一次,令牌和用户帐户,设备 ID 绑定),避免在传输过程中拦截和篡改数据(例如公共数据) WiFi 环境中的窃听风险)。

场景适配:在社区充电桩场景中,用户信息需要额外“区域隔离加密”(只允许社区充电桩设备读取相应的业主数据,外围设备无权访问);公共充电站需要为临时用户信息(如游客充电记录)设置自动清理周期(如游客充电记录) 72 小时后删除脱敏后的临时数据),降低保留数据的风险。


2. 交易支付数据加密:确保资金结算安全,适应商业场景

对于充电费用支付、补贴结算等交易数据,应重点防止“数据篡改”、“支付欺诈”,重点采取加密措施:

支付数据加密:客户支付时(如微信) / 支付宝支付、充电卡支付)、交易密码、银行卡号等信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,而不是直接传输到运营平台。Tokenization “令牌化”技术(用无意义令牌代替敏感支付信息),平台只存储令牌和交易金额,防止接触敏感支付数据。

清算数据保护:选择“不对称加密算法”作为充电站与运营平台之间的清算数据(如每千瓦时电力分成比例和每月充电总量)(RSA-2048)数字签名“组合-清算数据生成后,现场设备生成数字签名(私钥存储在现场本地加密芯片中)。云平台使用公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,以确保数据不被篡改(例如,防止现场恶意修改充电,骗取补贴)。

场景适应:商业快速充电站交易频繁(平均每天数百笔),需要在云中部署“交易风险控制系统”,实时监控异常交易(例如,一次充电的成本远远超过正常范围,同一账户在短时间内跨城市多次支付),结合加密数据验证交易的真实性,降低欺诈风险。


3. 设备通信数据加密:确保云和充电桩的指令安全

云平台与充电桩之间的控制指令(如启动充电、调整充电功率、紧急停电等)、设备状态数据(如充电电压、电流、故障代码)需要抵御“指令劫持”的风险,关键措施:

通讯协议加密:选择 MQTT-SN(适用于低带宽设备)或 CoAPs(基于 CoAP 加密协议)作为设备通信协议,取代传统的非加密协议 TCP 协议;在指令传输过程中,在协议层添加“设备唯 一标识”时间戳“验证码”。验证码由设备私钥和指令内容共同生成。只有在云验证通过后,才能执行指令(以避免黑客伪造“紧急停电”指令导致正常充电中断)。

边缘本地加密:内置硬件加密芯片的充电桩(如国密) SM4 芯片),存储设备私钥和加密技术,设备状态数据(如电池温度和充电功率)首先在当地加密,然后上传到云端,以防止设备端数据被直接窃取(例如,在公共场所,一些人试图通过物理接口读取设备的原始数据)。

场景适配: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大多位于偏远地区,网络信号不稳定。“断点连续传输加密”需要额外启用(数据传输中断后,传输数据的完整性通过加密验证确定,以避免重复传输或内容丢失),以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。


三、设备防护措施:从硬件到软件,构建充电桩的物理和逻辑安全屏障

充电桩设备是运营平台的“终端执行单元”,保护需要考虑物理环境(如雨水、 vandalism 与逻辑攻击(如固件破解、接口入侵)相适应,适用于室外、室内等不同的安装场景:

1. 硬件物理保护:抵抗环境影响和恶意破坏,适合户外场景

结构保护:充电桩外壳 IP54 或上述保护等级(建议室外快充桩) IP65)防水、防尘、防喷(适用于南方雨季等多雨地区);外壳材料选用高韧性冷轧钢板(薄厚)≥1.5mm)或阻燃 ABS 塑料,避免暴力拆卸(例如,有人试图破坏公共场所的设备,窃取内部模块);充电枪接口采用防误插设计(如国家标准) GB/T 18487.1 接口,内置机械锁扣,不能插入非适配插头),防止异物插入造成短路。

接口保护:禁止设备外部冗余接口(例如) USB 接口,调整串口)。如果需要预留调试接口,需要设置物理锁(如钥匙打开),并在软件层添加权限认证(需要平台管理员账号)。设备本地密码双重验证);充电枪电缆采用防拉、防损设计(如钢丝编织表面),避免长期使用造成电缆损坏和漏电(尤其是小区充电桩,孩子可能会碰到电缆)。

场景适配:社区地下车库充电桩需要额外的“防湿冷腐蚀”处理(例如,内部安装了除湿模块,湿度超过 80% 自动运行的时间);公共室外充电桩应配备防紫外线外壳(避免塑料老化、内部电路长期暴露故障)。


2. 软件逻辑保护:防止固件攻击和非法操作,确保设备可控

安全性:充电桩固件选择“加密编译”   OTA升级加密“-在固件编译过程中添加数字签名(只允许安装平台授权的固件包),以防止黑客刷入恶意固件(如篡改充电功率限制,导致车辆电池过度充电);远程 OTA 升级时,固件包通过 HTTPS 在升级过程中启用“双分区备份”(升级失败时自动回滚至原固件版本,避免设备变砖)。

入侵检测:设备内置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(IDS),实时监控行为问题——如果检测到有人试图通过物理接口读取固件或充电参数(电压) / 电流远远超过安全阀(例如,正常电流为) 30A,检测到瞬时电流达到, 100A),系统触发保护机制(断开充电电路,向云报警),锁定设备操作权限(管理员需要远程解锁)。

权限控制:设备本地操作(如手动启动充电和查询设备日志)需要设置分级权限——一般操作和维护人员只能查看状态数据,高级管理人员需要通过“帐户密码”在修改充电参数和升级固件之前,动态验证码“双重认证”(防止运维人员误操作或滥用权限造成设备故障)。


3. 应急防护:应对突发故障,保障用户与设备安全

电气安全防护:充电桩内置过流、过压、过温保护模块(如空气开关、温度传感器),充电过程中若检测到异常(如车辆电池短路导致电流骤增),0.1 秒内自动切断主回路电源;同时配备漏电保护装置(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,动作电流≤30mA),防止用户触电(如雨天充电时,充电桩外壳意外带电)。

异常告警与联动:设备检测到安全风险(如固件被篡改、充电枪未归位)时,除本地声光告警(红灯闪烁、蜂鸣提示)外,实时向云端平台推送加密告警信息,平台联动用户端 APP 发送提醒(如 “您使用的充电桩存在异常,已暂停服务,请更换设备”),同时通知运维人员现场排查,避免风险扩大。


四、安全管理体系:数据加密与设备防护的协同保障

数据加密与设备防护需依托 “平台级安全管理” 实现协同,避免单一措施失效导致整体安全漏洞:

密钥生命周期管理:云端建立密钥管理系统(KMS),对数据加密密钥、设备私钥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(生成 - 存储 - 使用 - 销毁),定期轮换密钥(如 AES 密钥每 90 天轮换一次),避免长期使用同一密钥导致泄露风险;

安全审计与日志:平台记录所有关键操作日志(数据加密 / 解密操作、设备控制指令、用户登录记录),日志采用不可篡改格式(如区块链存证),留存时间≥6 个月,便于安全事件追溯(如发生数据泄露时,可通过日志排查泄露环节);

定期安全检测:每季度对平台数据加密算法、设备防护措施进行第三方安全检测(如渗透测试、固件漏洞扫描),针对检测出的漏洞(如某型号充电桩存在固件越权访问漏洞),72 小时内推送修缮方案,保障防护措施有效性。


五、总结

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平台的安全性,需通过 “数据加密全链路覆盖 + 设备防护多层级构建” 实现:数据加密需针对隐私、交易、设备三类数据设计差异化方案,适配公共、小区、商业等多场景数据流转需求;设备防护需兼顾物理环境与逻辑攻击,保障充电桩 “硬件可靠、软件可控”。两者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协同联动(如密钥管控、安全审计),形成从 “用户发起请求” 到 “设备执行充电” 的全链条安全屏障,最终实现平台合规运营、用户放心使用、设备稳定运行的目标。


【推荐阅读→】

相关产品